聽讀一起來 強化英語力別單軌學習
文、攝影/ 郭韋吟
台灣的孩子,多半從小就常被老師、家長灌輸「英文很重要」的觀念,然而,該如何找到最恰當的學習方式?如何不走冤枉路?該怎麼在學習的道路上保持自主學習的熱忱與動機?懂得先思考這些問題,遠比一味埋頭讀來得更重要。
注重素養導向的新課綱即將上路,如何把「英文閱讀素養」帶進教學現場,或許不只是國高中英文老師的課題,更是小學生家長,及國小教師不容忽視的啟蒙關鍵。為了分享所謂「素養導向」的英語閱讀教學心法,英語教師聯誼會(English Teacher Community) 特別邀請前台北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劉慶剛、語橋外語創辦人兼執行長邱晏虹兩位講者分享教學心得。
提及如何避免走上學習冤枉路,劉慶剛先是以「跑步」和「路徑」比喻指出,散步、健走、短跑、長跑各有人喜愛,道路也有康莊大道與羊腸小徑之分,因此「除非是學得不認真,否則任何一種學習法都會有所收穫,所以也就沒有所謂的冤枉路。」
動機比方法重要 視覺輔助有利聽力學習
劉慶剛分析,一般人學英文的目的不外乎三種:一是為了考試(For exam);二是為了就業(For career);三則是為追求人生價值(For a better life)。其中,為了第三種目的而學英文的人相對來得少,但這群人因追求的是終身學習、希望從學習中獲得啟發,更懂得透過閱讀英文小說及讀本獲得生活樂趣,於是他們的學習成效也就相對比前兩者來得更好。
他進一步說:「人一輩子都可能會遇到考試,卻未必會因考試而持續學習;但如果能從小培養閱讀習慣,就更有機會奠定為人生價值而自學的習慣。」劉慶剛表示,許多學生說「沒時間學英文」,其實話裡真正的意思是「要上課沒時間學」。假如換個情境來思考,只要能創造學習英語的樂趣,讓他們覺得英文是好玩、有趣的,那麼即便下了課,「小孩子絕對不會把時間浪費在不好玩的事情上」,也就自然會去接觸英文了。
劉慶剛引用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應用語言學教授 Vivian Cook 的研究說明比較母語習得者(L1 learner)及第二語言學習者(L2 learner)之間的特質差異,發現無論是哪一類學習者,多半需要充裕的時間,尤其是不必因擔心進度而學習的效果最佳。「學習過程是不能強求的,成功關鍵往往在於能否為孩子創造正確的學習環境、提供良好的教材。」
也有許多人好奇聽、說、讀、寫等四項能力,究竟哪一項能力最該先學?劉慶剛指出,將聽力、閱讀分開來學是較狹隘的做法,因為這兩項英語技能有如唇齒相依,「尤其年齡層越小的孩子,學習時越需要提供兩種以上的 input。」
就像是牙牙學語時期的孩童學說話一樣,總是會在聽見聲音的同時,也接觸到視覺的引導,當所聽見的字詞重複的頻率越高,加上連結字詞出現的場景,孩童便能自然而然地學會重要的關鍵字。
劉慶剛還特別分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 Deb Roy 針對孩童學說話所作的 TED Talk 演講影片《The birth of a word》說明,他如何以科學的方式記錄並觀察幼童從「gaga」發音到說出「water」這個字,也印證了孩童的學習軌跡,是由聲音伴隨著視覺引導(sound with visual aids)才逐漸成熟。劉慶剛補充,如情境、動作、圖片等,都是視覺輔助的可能型態。
善用藍思分級 提升英語閱讀力事半功倍
同理可證,孩童在閱讀英語讀本時,伴隨著重複聆聽或閱讀書中的單字、字詞、句型等,就能夠慢慢掌握單字及句子的語意,甚至歸納出文法概念。如同美國楊百翰大學語言學系教授 Neil Anderson 曾提出的閱讀理論「The Reading Model」,指出聽力、口說、寫作及文法能力,其實都是以閱讀能力為核心再向外擴展的語言技能。顯見培養閱讀力的重要,確實不可輕忽。(詳見上圖)
擁有豐富教學實務經驗的邱晏虹也強調英語閱讀力對於整合應用能力的影響。她認為,資訊整合能力才是應聚焦的閱讀重點。例如在一本英文童書上出現「owl(貓頭鷹)」,讀者看到的不會只是這個單字而已,而是會循著故事脈絡得知貓頭鷹吃什麼、住在哪裡等。
邱晏虹的學生從幼稚園中班到60歲都有,她常常也會遇到家長或學習者問如何挑英文讀本。邱晏虹表示,過去可能不易幫孩童依能力程度找到適當的英文讀物,但自今(2018)年五月開始,有了能夠對應藍思閱讀分級(Lexlie)的 TOEFL Primary,對於尋找適當書籍便有了更加明確的選書標準。
無論從學理層面或從教學實務面來看,劉慶剛及邱晏虹都強調了培養興趣才是促使閱讀力提升的主要關鍵。不光只是學習表面的語言文字,更要理解文字背後真正的意涵,才能達到「真正的閱讀」,這也正是建立英語閱讀素養的真諦。
文章出處:《多益季刊》第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