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益英語測驗專業發展工作坊 激盪教學新思維
圖說:不為測驗而教目標培養英語「溝通」力
文/ Willie Chen
台灣的學生從小學到大學畢業為止,在學習英語的時數上可說不算低,若再加上雙語幼稚園、寒暑假英語相關活動、大學畢業後繼續進修……,理論上英語文能力應該至少都在可和外國人溝通的程度以上。
但有趣的是,或許因為教育制度、國內環境、甚至是民族性等種種複雜因素,不少台灣人對於「開口講英語」多少缺乏自信,ETS 臺灣區總代理忠欣公司董事長邵作俊於日前一場多益英語測驗專業發展工作坊(TOEIC Propell Teacher Workshop)開場致詞時也提到,台灣學生學習英語的時間很長,但能跟外國人順利溝通的卻不多,這是非常奇怪的現象,「語言是溝通的工具,學語言卻沒辦法溝通,反而失去意義。」
以日常國際職場溝通情境為主的 TOEIC
事實上,英文科老師也希望能教學生「可用、能溝通」的英文,而這和多益測驗(TOEIC)以「國際溝通情境」為評量主軸的精神不謀而合,ETS 認證多益英語測驗專業發展工作坊講師李海碩便於今年的工作坊中表示,TOEIC 是用來評量英語學習者「是否能在國際職場情境下,進行一般日常溝通」,因此諸如一般商務、辦公室、旅遊、外食甚至娛樂等情境,都會是出題的方向,也是英文科老師可用來協助學生培養國際溝通力的參考內容。
秉持著「Assessment for Learning(為學習而評量)」的精神,ETS 向來認為「評量」是用來檢視學生的能力程度現況、了解其學習能力強弱項的工具,而非直接用來「決定」學生的程度(如表一所示)。
透過不同階段的能力評量,也有助於師生分別了解英語文能力的進步或退步幅度;老師也能適時調整教學方向,檢視其英語文教學成果是否符合國際職場溝通情境所需。
增加溝通臨場感的互動教學策略
既然是在真實情境下的溝通需求,加強互動性的實地演練便顯得重要。為了讓參加工作坊的英文科老師們感同身受,李海碩和同為 ETS 認證多益英語測驗專業發展工作坊講師的張秀帆,帶著現場與會老師一起進行 “Find Someone Who"的活動,請老師們起身和身旁的老師分享彼此的教學經驗並且記錄下來。
張秀帆表示,“Find Someone Who"不僅是一種破冰遊戲(ice-breaking),也是在運用聽(傾聽對方分享)、說(敘述自己經歷)、寫(作筆記)和設計問題(提問)的能力,建議老師回到自己的課堂上時,也可以帶著學生進行,培養英語溝通能力。
另外,李海碩和張秀帆也進行了 “Gallery Walk” 活動,請現場老師根據各種英語教學主題,在教室牆面的空白海報上寫下自己的教學經驗、方式和碰到的問題,再不時挑選海報上的提問進行討論。
這些主題包括:英語學習資源、閱讀測驗、聽力活動等等,在過程當中,英文老師們可以藉由思考和撰寫的過程,重新整理自己所掌握的教學方式,同時也能夠和其他老師分享交流教學經驗內容,讓老師們獲得不少教學靈感。
「能力分級敘述」協助釐清學習成效
多益英語測驗專業發展工作坊不僅提供教學策略和活動,為了幫助老師進一步規劃更完整的聽、說、讀、寫教學方針,現場也準備了 TOEIC Propell Teacher Workshop Kit 和 TOEIC Speaking and Writing Tests Propell Teacher Workshop Kit 兩份官方教材,內含的 “Score Descriptors"(能力分級敘述)能夠具體反映學生的英語學習成果,從中找出學生表現較好及有待加強的部分,讓老師和學生都能有明確的教學和自學方向。
例如A學生的多益測驗閱讀測驗370分,介於350分到450分之間,他的成績在 “Score Descriptors” 當中說明了他的閱讀能力是:「能夠理解規律的文法結構和中階程度單字(medium-level vocabulary),但無法清楚分辨出兩個意義相近的單字。」藉由這樣的能力描述,英文科老師或學生可更清楚釐清目前的英語學習程度和未來需要加強的地方。
建立以「學習」為中心的評量思維
透過 “Score Descriptors” 師生可以具體地知道目前英語學習的狀況,進而找出更正確的教學方向,這也反映了 ETS 長久以來以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為核心的教育理念:藉由評量來診斷學生的能力、找出學習方法,而非單憑分數論斷學生的英語文程度。
簡言之,當學生取得 TOEIC 測驗成績時,師生們要思考的不是分數的高低,而是其中所代表的能力優點、弱點及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如此,才能真正讓英語文能力有效提升。
文章出處:《TOEIC OK 多益情報誌》第6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