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如何轉型突圍? 50多所校長及決策者齊聚
「邁向國際化─大學語言管理論壇」全報導
記者/ Winter Chang
高教105大限近在眼前,因為少子化,今年大學新生將減少3萬人,招不到學生、優秀學生又被國外大學搶走,台灣的大學祭出高額獎學金、到海外招生,就能解決大學的生存危機嗎?3月16日,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以下簡稱 GEAT)舉辦「邁向國際化── 大學語言管理論壇」,邀請超過50所大學決策管理者一起討論面對全球化時代的挑戰,共同思考該如何運用語言管理,將危機化為轉機。
這場論壇,主辦單位分別邀集三位產業界代表與三位學界代表與會,從國際化的角度共同討論台灣高教產學接軌與學校品牌經營議題。與會者包括:台灣康寧顯示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崇凱、晶華酒店集團人力資源副總經理劉富美、《商業周刊》數位部總編輯王之杰、政治大學校長周行一、東吳大學外國語文學院院長林茂松,與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施光訓。
論壇主持人 GEAT 理事長陳超明表示,教育部制定的大學國際化指標,主要是針對學術面以及行政管理面的國際化設定目標,鼓勵各大學躋身全球大學排行榜而努力。但學生的能力呢?他舉例,年輕學生願意花大錢買國外演唱會門票,還能用靈活的外語跟唱,可見台灣學生在娛樂領域確實具備「國際化」能力;重點是如何將娛樂轉化為職場上的能力?學用之間要如何接軌?
業界代表:
國際化人才,有,但不夠多
科技業的世界級領導供應廠商台灣康寧顯示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崇凱表示,康寧玻璃在台灣投資15 年,能有今天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因素是以往台灣人才的努力,可見台灣人才不是沒有國際化;但現在周遭國家國際化進程快速,相對之下台灣國際化腳步就顯得不夠快,需要急起直追。
《商業周刊》數位部總編輯王之杰以去年邀請美國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奇來台參加論壇的例子指出,雙方在溝通配合上一直都合作愉快,但他們遇到需要與柏南奇簽署明確的合作合約時,卻一度發生找不到適合人才的窘境。「台灣不是沒有優質的國際人才,問題是量不夠多。」
王之杰表示,台灣的中小企業專業能力世界第一,但想把生意做到海外時,卻極缺國際談判的人才,這都還有待教育界、政府單位一起努力。尤其是中小企業,「如何才能更有效率地找到好人才?」
晶華酒店人力資源副總經理劉富美指出,這幾年台灣學生的英文能力絕對有進步,但在接待外國客人、和他們聊天應對時,卻常常只講得出寒暄的話語而沒辦法深談,顯示年輕人對於外國文化和國際時事新聞都不夠了解。
學界代表:
沒有英語力就沒有國際化
政治大學校長周行一表示,國際化的涵蓋層面很廣,儘管英語力並不等同國際化,但絕對有助於迎向國際化。「每所學校的教育目標和個人所學領域不同,但英語卻是共通的基本能力。」周行一並指出,現在科技發達,應善用科技輔助英語的學習,比如利用 MOOCs 課程尋找自己熟悉主題的英語授課課程來上(如用英文教學的中文課),就能反過來學習該領域所用的英語能力,同時複習該領域知識技能。
東吳大學外國語文學院院長林茂松則認為,「英語文教育出了問題!學用差距太大。」因此大學應設法營造足夠的國際學習環境,讓學生有使用英語的機會。像東吳針對大一、大二全面實施多益英語測驗,就是為了「對症下藥」,找出學生需要加強的能力,作為老師教學改進的參考。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施光訓分享,大學教學改革的首要條件當然是校長的決心,然而要讓老師願意執行,管理上需費心思。「像中信金就是以畢業生就業薪資作為老師的績效和敘薪指標,如此一來,老師自然會努力讓班上不要有領22K的學生。」
至於要如何培養學生國際化能力,施光訓也認為英語溝通能力不可或缺。他分享,學校可嘗試以創新的方式去誘發學習動機,以中信金為例,該校請了ICRT 到學校做電台節目,由學生參與共同製作;此外,中信金融管理學院保證畢業即就業的同時,也會希望學生準備好語言力。「像是香港、日本等國外分行薪水比國內分行高,但想要外派,就要準備好語言溝通能力。」
業界建議:
培養能提出問題、且勇於嘗試的人才
面對少子化危機,主持人陳超明現場也特別請三位業界代表跨界思考:如果他們是校長,分別會怎麼樣管理一所大學?藉以作為台灣高教產學接軌的參考方向。
晶華劉富美以飯店管理經驗認為,餐旅業重視的就是「解決客人的問題」。不同的客人有不同的問題,因此若由她經營學校,她會出各式各樣難題,讓學生嘗試解決;同時,許多成績好的學生很會背答案,但她希望學生不能只會背答案,還要學會怎麼根據答案問出好的問題。
《商業周刊》數位部總編輯王之杰則進一步認為,因為台灣教育的評分方式是考試過程中犯錯越少成績越好,多少也養成了學生不敢冒險進取的習慣。如果是由他經營學校,會安排另類通識課程,評分方式改成根據學生嘗試的失敗率計分,學生越勇於嘗試,分數就越高,藉以培養學生積極、不怕失敗的心態。
康寧玻璃曾崇凱表示,台灣許多理工學生很會解題,出了社會升遷很快,但常常到一個程度就升不上去,他發現,因為這些學生只會解題,卻較不去思考出題背後的原因,以至於升上了主管,卻無法發掘問題,進而帶領同事解決它。因此他認為,學生除了要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要具備發掘問題,以及延伸問題的能力。
台下與會校長:
盼開放外籍白領 解決大環境困局
此次論壇吸引50多所大專校院、超過70位學校學務決策主管討論。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張瑞雄表示,教育部鼓勵大學招收國際生,畢業後卻受限於法規,無法留在台灣工作,相當可惜。他呼籲各界正視開放外籍白領的議題,不只為舒緩大學生源不足及企業人才短缺的問題,更有助於拓展台灣年輕人的國際視野,提升其企圖心。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則建議,除了培育學生英語力,在大學開設東亞語言課程,為台灣人才前進東協培育競爭力,也是目前大學教育可以努力的方向。
面對與會人士的熱烈討論,主辦單位 GEAT 也預計在今年10月舉辦「大學國際化實務操作工作坊」,邀請各大學一級主管,共同探討「語言管理」概念如何化成實際執行方案,為大學的國際化品牌管理把關。
文章出處:《English Career》第55期